附体障碍和创伤应激障碍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12-27
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文化因素(如封建迷信)和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如创伤)是癔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这两个因素产生的附体障碍和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标准进行详细分析。 一)癔症性附体障碍(癔症性出神和附体障碍)
符合癔症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和以神怪或死者的亡灵等附体的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因此取代了自己的身份,可达妄想程度。癔症性附体障碍是一种在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背景下,由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发病诱因的与文化相关的癔症。临床表现以神鬼、灵魂附体为主,病人常有癔症性格,有的已有过癔症发作史。应排除由巫师、巫医等通过祈祷、祭奠等仪式活动,自我诱导出现的附体状态。
【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性附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和症状的产生及内容都与作为诱因的心因和宗教迷信有关,可达妄想程度,伴有情感爆发、哭笑无常、暗示性明显增高,或癔症性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癔症症状;
(2)有部分的或的选择性遗忘,可伴有虚构;
(3)症状突然发生和中止,持续时间短暂。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NextPage]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 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 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 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甚至半年),持续至少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 上一篇:上一篇:正确的癔症诊断方法
- 下一篇:下一篇:癔症的归类和司法鉴定之惑
-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精通沙盘咨询和心理测量技术、领悟治疗和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